
深圳是中国对外开放的代表也是见证了我国对外开放的过程,深圳速度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代名词。
从默默无闻的小渔村到特大城市、一线城市,深圳只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就完成了,这样的发展奇迹在人类文明上很少见到。
目前号称我国“第2个深圳”的城市又出现了,它也凭借着快速的发展赢得人们的关注。
这里3年GDP就突破了3万亿的大关,一座城市就完成了其他一些省份的经济任务。
打破了大家对这座城市的刻板印象,现在又重新树立起人们对这座城市的看法。
说它是“第2个深圳”又不完全是,因为它有深圳没有的东西。
究竟是什么样的城市,这些年又迎来了什么样的发展机会,我们一起来关注。
一、深圳的标杆效应
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国家开始建立经济特区开始,深圳就成为全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标杆。
这个标杆不光是一些经济数据上的标杆,还是全国各地对外开放、发展经济程度对比的标杆。
尤其是内地的一些城市动辄就用相当于深圳的多少进行对比。
深圳似乎成了快速发展经济的一个神,深圳身上一些特质和发展经济时的一些做法凝练成标准成为各地学习的地方。
这个标准首先应该体现在经济增速上,而我们平常又喜欢拿国民生产总值也就是GDP来衡量增速。
2023年深圳的经济总量已经达到了3万亿的标准.
这也就意味着其他的地方发展经济对标深圳门槛就是3万亿的GDP,这确实不是一个小数字。
深圳的经济增速达到了3.3%,这在全国经济增速都放慢的背景下还是很高的,就是日本那样的发达国家也只是1%、2%。
除了总体来看经济增速以外还要看经济结构的构成,深圳总体上以第三产业为主。
这里几乎没有什么农业,对于工业这样的第二产业也是不上不下的一种水平。
这种比例结构很符合现代化城市的特点,深圳的第三产业已经达到了19956亿元的规模。
所以想要学习深圳还要调控好各地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避免出现产业结构单一或者过分依赖某项产业的现象。
进入新时代深圳最大的特点是对外开放和科技创新,这两样是相辅相成的。
没有对外开放就没法引进外来技术,刺激转换成生产力,否则就无法保障经济的高质量增长。
深圳的对外开放程度大家是有目共睹的,深圳诞生的使命就是对外开放先行区。
而这些年深圳的研究院也是如雨后春笋一般出现,让这里成为国家创新的热土。
二、“第2个深圳”是谁?
